剧情介绍:影片开始于一场车祸,一对男女在车祸中丧生,雅典娜大学的前任教授科曼·希尔克和他的情人佛妮娅…… 希尔克曾拥有平静而幸福的人生。他是一位优秀的教授,长年的辛勤工作使他得到了同事的尊敬,学生的爱戴。生活对于希尔克似乎美好得令人嫉妒。但在和谐之下,他隐瞒着一个秘密。他实际上是一位非裔美国人,只是因为肤色很浅所以谎称自己是犹太人——甚至连妻子也不知道。多年来他竭力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可以在白人世界立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希尔克一次在课堂上无心地误用了带种族歧视倾向的词,他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在所谓“政治正确”的原则下,希尔克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件事引发了一场地震,突然令他的生活土崩瓦解,从云端直坠地狱。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失去了一切。被大学解雇,朋友纷纷躲开,最后连妻子也因为此事而脑血栓发作死去。他变得一无所有。 这时候他遇到了佛妮娅,他们很快便陷入了疯狂的热恋中,这似乎让希尔克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佛妮娅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的自我在另一个世界中的映射。或许希尔克爱她的原因就是他们两人都承载着同样的心理重负。佛妮娅是白人,却极其自卑,对她的过去与现在充满羞耻感。她的回忆充满痛苦:童年在继父的虐待中渡过,前夫患有精神病,他们的孩子也不幸死去。备受折磨的她格外脆弱,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 于是两个孤独的人各怀秘密地相互寻找慰藉,用激情来填补内心的寂寞,抚平伤口。但是,注定悲剧还要继续上演…… [关于影片] 影片以希尔克的朋友内森为叙述人,倒叙的方式展开。根据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菲利普·罗斯2000年出版的畅销小说改编,幕前幕后有着标准的奥斯卡级阵容。编剧尼古拉斯·梅耶代表作是话题性影片《致命的诱惑》和《星际旅行》系列。摄影师让-伊夫·艾索夫曾给《坏血》、《新桥恋人》、《心灵捕手》等片掌机,王家卫正在拍的《2046》也有他的参与。 导演罗伯特·本顿虽然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提起他的作品可都是赫赫有名。这位有个性的电影人尽管没有同时代的科波拉、斯科西斯那般崇高地位,但他在主流电影中所取得的成功并不逊色。本顿原是纽约《绅士》杂志编辑,在那里他遇到了此后合作多年的搭档大卫·纽曼,10年后他们共同编剧《邦妮与克莱德》,这部被20位导演拒绝、直到亚瑟·佩恩才接下导筒的剧本,最终如石破天惊般宣告了新好莱坞电影浪潮的汹涌袭来。那种挑战秩序、自由不羁的精神使之成为一代青年热烈追捧的经典。 1972年,本顿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西部犯罪片《坏伙伴》,反响平平。1979年的《克莱默夫妇》才真正让他作为一位导演声名鹊起,细腻温和的家庭剧开80年代此类保守题材之先河,也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80年代后他以创作低成本影片为主,偶尔有受到瞩目的佳片如给萨莉·菲尔德带来影后殊荣的《我心深处》、让保罗·纽曼大显演技的《大智若愚》(Nobody's Fool)等,产量不高但保持一定水准。 奥斯卡影帝影后携手无疑是此片最大的看点,尤其是米拉麦克斯公司不断爆出安东尼·霍普金斯与妮可·基德曼在片中将有大量激情戏。以霍普金斯的高龄要做此类表演,实在有些让人怀疑,但他本人倒是很有信心,认为自己的年龄并不是什么问题。而妮可因在其中演出一名邋遢的粗俗女人也被作为一个卖点大肆鼓吹。 事实上,抛开电影公司这些宣传策略不说,原著是一本相当严肃深刻的小说。菲利普·罗斯一直致力于反思美国公众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关系,而这本小说依旧围绕这一主题,对90年代的道德与政治环境进行了考察。整个故事的背景就是克林顿的性丑闻与被弹劾案,无论是克林顿事件亦或男主角的遭遇皆是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美国90年代社会表面的虚伪自由与开放,实际上一种紧张的道德关系始终存在。罗斯通过缜密的结构布局以最后揭开的秘密令这个故事产生了巨大的反讽意味,对美国社会的弱点作出了有力的抨击,完全超越了个人悲剧的层次。究竟“人性的污点”是什么?显然并非简单的种族主义所能完全概括的。要改编后的电影达到同样的深度,似乎是过高要求了。 这部电影大概就是那种典型的“奥斯卡片”。甚至能在其中发现不少过去受奥斯卡青睐的作品的影子,如《死囚之舞》式的富有争议性的种族问题、《关于施密特》那样一位经历变故的老人重寻自我的历程。但也未必就真会风光一次,有时候把各种讨巧的元素堆积起来的准奥斯卡电影反倒异常平庸,最好的例子就是《航运新闻》。